2016中国当代摄影文献综述 徐思颖 2016年中国当代摄影进入新起点,可用“追本溯源,求新求变”来总结,创作媒材走向多元,摄影展览、出版物已从“量变”走向“质变”,内容更加深入、丰富。 一、摄影议题与趋势 本节优先记录2016年受到关注的摄影议题,其次分析议题背后存在的趋势。 (一)“原作”之争,摄影原意的意义辩论 2月,曾璜于《中国文化报》发表《摄影收藏》一文,指出国内尚未对原作进行界定,有学者甚至提出摄影并不具备原作之特质,此议题是个亟待讨论和完善的学术盲区。[1]此文一出,继之而起的是一股强大的讨论潮,参与人包含李建[2]、孙京涛、丘家和、王瑞、徐纬等人,其中又以王瑞和徐纬的讨论最为激烈,两位在《中国摄影家》上进行数次笔战,就原作、原版、原作照片、原版底片等概念进行辩论。王瑞表示,徐纬对于原作过于拘限,认为原作仅限于原始底片[3];徐纬则反驳说,王瑞忽略了摄影原作的商业本质。[4]两人虽未达成共识,却说明摄影的原真意义已受到学界重视。 (二)媒材跨界,作品无界 网络、航拍机等科技开启了对影像的新探索,实验性的摄影项目出现,例如社交摄影[5]项目“陌生的线上亲密”运用社交网络的虚构性来消弭真实世界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蒋志、杨福东等艺术家开始创作视频影像。多元化的创作趋势也深化到展览层面,在“无量”2016年三影堂摄影奖作品展、阿尔勒摄影节中的“无界影像”单元里,装置、动态影像的作品越来越多,静态图像不再是摄影创作的唯一方法。 (三)理论、批评亟待发展 当摄影创作走向“无界”时,摄影批评却显得有些捉襟见肘,出现了以下现象:1.策展人开始根据议题进行策展,展览议题展开了,作品到位了,但展览结束后,这些议题却很难延续下去,只是片断性地存在。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创办人荣荣表示:“对摄影的研究、出版、批评比较缺乏,虽然有一些摄影活动,包括我们自己也在做,做的时候很热闹,但热闹完了以后沉淀下来的有哪些东西?我觉得还都不够。”[6]2.从今年的摄影出版来看,有关历史总结的著作大量出现,中国语境下的摄影理论略具雏形,但摄影理论的系统建立还需要时间来完成。3.目前,理论界还未对摄影与新媒体进行更为整体且深入的梳理,还处在个人观察阶段,例如M97画廊负责人Steven Harris表示:“摄影是一种混合式的媒体艺术更为恰当。摄影的过程、材料、技术和方式灵活多变而且各有千秋,因此我觉得‘新媒体’这个简单的定义无法诠释摄影本身。摄影和影像的意义及价值同时有一种爆发和内爆的现象”[7]。
(四)“摄影新锐奖”风波 色影无忌举办的“摄影新锐奖”今年引起了轩然大波。比赛结果公告后,署名“魔鬼公子”的公众号发表《新锐摄影奖的骗局》和《新锐摄影奖风波背后》两篇文章,质疑赛制不公,以及评审和参赛作品间的利益挂钩。文章刊出后,被网友疯传,以表示对“新锐奖”的不信任。对此,“新锐奖”主办方未直接回应,但“魔鬼公子”几天后再度发文,表示收到律师来函要求撤文和道歉,于是再次质疑主办方暧昧不清的态度。此事件最终并未和解,却足以说明大众对摄影大展的期待标准与看法。
二、摄影奖与摄影节:多面融合 本节优先记录2016年受到关注的摄影奖、摄影展和摄影新锐。 (一)摄影奖 今年摄影奖偏好自我身份的探索,涵盖角度包含历史、网络社群、观念。 本届三影堂摄影奖评委由法国国立影像美术馆的Marta Gili、日本Amana集团摄影收藏部总监河内尚(Taka Kawachi)、韩国摄影师Bohnchang Koo、荣荣、蔡萌担任,大奖颁给了林博彦和黄承聪的作品《两位业余摄影爱好者不合时宜的工具》。评委表示,作品超越了现有的摄影知识,利用日常对象,建构了一套新的拍摄方法。王岩的《母亲河》摘得资生堂优秀摄影师奖。王岩以100公里为标记,拍摄了长江从源头至出海口的风景,用影像反思长江在文化上的符号意义与现实关系。入围奖颁给了陈文俊和江演媚、董宇翔、高磊、高郁韬、郭国柱、郭奕麟、黄旸、黄振强、黄臻伟、蒋晟、梁宗鎏、刘树伟、罗智中、普耘、钱儒雅、王继平、王磊、辛宏安、杨文彬、应朝旭、曾瑞、支雷鹰、朱丽月等人。色影无忌举办的“新锐摄影奖”由李泽宇、费大为、言由、施翰涛担任中国评委,美国摄影艺术家埃里克·索斯(Alec Soth),西班牙摄影艺术家克里斯提娜·德·美黛(Cristina de Middel),日本策展人、G/P Gallery艺术总监后藤繁雄(Shigeo Goto),阿姆斯特丹FOAM摄影博物馆学术副馆长马塞尔·费尔(Marcel Feil)担任国际评委,共计5348人参赛,有45779件作品,最后入围6人,2人获奖。大奖颁给了摄影师高山的作品《第八天》[8],孙俊彬获得EOS青年影像奖,陈海舒、程新皓、郭国柱、古力予、杨圆圆则获得入围奖。台湾摄影师阮义忠于6月创立“阮义忠摄影人文奖”,评委由秦伟、沈昭良、晋永权、颜长江、傅拥军、严志刚、任悦、阮义忠、陈丹青担任。首届阮义忠摄影人文奖大奖最后由冯君蓝《微尘圣像》系列作品夺得。在《微尘圣像》系列作品中,冯君蓝企图借助多位身边兄弟姐妹的身影来反映基督信仰的世界观。钱海峰《绿皮火车》与凌飞《藏地影像》则分别获得第二名和第三名。“集美·阿尔勒”发现奖邀请5位策展人海杰、蔡萌、彭嫣菡、张翰路、沈宸担任提名人,每人分别提名2位艺术家,被提名者为李郁与刘波、梁半、焦宁南、罗婧、刘呗宁、白桦、刘思鳞、唐潮、游莉与瞿尤嘉等人,比赛最后由刘思麟摘得大奖。评委海杰表示:“刘思麟的作品涉及表演、角色植入和置换,特别是她能把‘直播’这种具有网红文化的新平台作为艺术创作的切口。”[9]提名奖分别由唐潮、梁半、游莉获得。
(二)摄影节、摄影博览会、摄影展 今年的摄影节,亚洲整并意味浓厚,处处可见日本、韩国、港澳台、新加坡的评委和参赛者身影,有些摄影节甚至把“亚洲”作为展览板块,邀集亚洲摄影师联合参展。
1.地域导向的摄影节结构发生变化 2005年后,大型摄影活动在国内遍地开花,此类活动的初衷是为了带动观光,刺激在地产业发展。海量的展览作品、庞大的展区成为该类活动的最大特色,“主题式投稿+风光影像+海外名家作品+当代摄影议题”成为策展的既定公式,且主题式投稿和风光影像作品数量远大于海外名家作品和当代影像。这种状况在今年发生了变化,当代摄影议题获得了重视。以平遥国际摄影展为例,今年个展邀集经典摄影名家让·皮埃尔·拉丰(Jean Pierre Laffont)、布鲁诺·巴贝(Bruno Barbey)、尼尔斯·阿克曼(Niels Ackermann)参展,提高整体水平,并利用独立策展单元探索当代摄影议题的重要领域,例如王庆松、王春辰共同策划的“尺度——大画幅摄影在中国”响应近几年传统摄影工艺在国内掀起的热潮,参与艺术家包含顾小锋、蒋鹏奕、蔡冰、车红星等人。今年首次举办的宁波国际摄影周邀请到美国摄影师安塞尔·伊士顿·亚当斯(Ansel Adams)、法国摄影师尤金·阿杰(Eugène Atget)、优素福·卡什(Yousuf Karsh)的作品,让近现代摄影进入公众的视野。 2.上海影像艺术博览会 第三届“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Photo Fairs Shanghai)于9月8日至11日在上海展览中心举办。本届博览会以“洞见2000年以来的摄影新方法”、“连接”、“平台”作为策展思路,汇聚15个国家、24个城市和50家画廊参展,待售作品超过500件,分别来自韩国、比利时、以色列、伊朗和我国香港、台湾以及北京、上海、成都的画廊。首次亮相的画廊占总数的四分之一,国际画廊和本土画廊的比例则和去年一样,保持各50%。[10]博览会还策划了色影无忌年度特别展览“王宁德《无名》系列”、Mod-em Art艺术平台发起的LEAPPavilion的游牧展览“不如跳舞”展览单元。画廊部分,本土画廊推出的参展艺术家几乎涵盖了老中青代表人物,其中也不乏近一两年才崭露头角的年轻艺术家,如陈哲、陈萧伊、张克纯、张晋、朱岚清、杨福东、荣荣和映里、阿斗、董文胜、何藩、韩磊、黄晓亮、梁卫洲、骆丹、单飞鸣、邵文欢、王宁德、英吉等人。 3.集美·阿尔勒摄影节 今年集美·阿尔勒影节由马克·阿塔拉和弗雷德里克·贾科、莫瑞吉奥·卡特兰和皮耶尔保罗、埃斯特尔·鲁凯特和萨姆·斯道兹、扬·格罗斯、艾达·穆鲁奈、斯特凡诺·斯托尔、海杰、蔡萌、彭嫣菡、张涵露、沈宸、秦伟、李威仪、后藤繁雄、颜长江、高初&刘畑、曾璜、靳宏伟、陈伟、言由、何伊宁、王欢、朱津京共同策展,参赛作品多达2000多件,参展艺术家近100位。“无界影像”单元展示摄影的新探索,策展人张离、沈宸、朱津京、何伊宁、王欢、彭嫣菡与金酉鸣在宇宙空间、电影、虚构叙事、被介入的对象、建筑等不同面向上展开摄影的多元跨界可能。[11]在“庞然无声”主题展中,艺术家查韦斯·哈克特汇集了过去十年来使用传统方式拍摄的月球图像、自行制造的宇宙探测装置及相关记录;2016阿尔勒摄影节“发现奖”得主、乌干达的摄影师萨拉·维斯瓦(Sarah Waiswa)的作品《熟悉土地上的陌生人》也出现在摄影节中,作品关注非洲白化病患者,面对当地社会对白化病人的异样眼光,作者企图展示个体生命的独特价值。本次摄影节另一个特色是亚洲摄影圈的融合,“亚洲影汇”单元邀请来自东京、香港、广州、台湾的艺术家、策展人,以各自的城市地域为样本,考察并呈现四个具有样本意义的亚洲城市的历史与现状。 4.北京国际摄影周 北京国际摄影周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中国摄影家协会、新华通讯社图片中心、北京歌华文化发展集团联合承办,今年以“影像•在场”为题,展出114个展览,累计150余万人次参观。[12]摄影周策展思路仍以大众摄影为主线,穿插国外当代影像板块,主题多元,涵盖生态、人文地理、民国老照片、欧洲当代摄影等。器材板块在今年尤为突出,手机摄影、无人机空拍、延时摄影都被安排在主展区。
5.台北国际摄影节与台北国际摄影艺术交流 台北国际摄影节始于1990年,曾因经费不足停办,资金筹措一直是令主办方头疼的问题。今年台北摄影节剑走偏锋,将每个展览分散在台北市的多个展览中心与文化机构,构造出独特的城市影像空间,展览内容也和空间相互搭配,例如田园城市书店展出的“沃土”日本摄影书与台湾新锐摄影作品展、1839当代艺廊举办的摄影名作经典展。比起台北国际摄影节,台北国际摄影艺术交流展(Wonder Foto Day,简称WFD)更受大众青睐,WFD的投稿者多为青年摄影师。本次主题为“对话”(Dialogue),共400多人参赛,最终79位获选参展。[13]大会还邀集沈昭良,陈敬宝,龙国英,周子元,日本的谷口纯弘、青山裕企,法国的Yves Zlotowsk等国内外摄影师联合展出。
6.2016韩国大邱摄影双年展 本次韩国大邱摄影双年展总策展人为吉川直哉,鲍昆担任双年展影像专家,共300多件作品参展。“亚洲特快”单元中,主办方邀请北京电影学院导师朱炯、日本摄影评论人鸟原学、韩国著名策展人Kim Issack联合策展,审视和爬梳2000年以来的亚洲当代摄影,展出中国摄影师邸晋军、张克纯、张巍、李志国、李智、游莉、文芳和高氏兄弟的作品。中央美院摄影系主任姚璐则带领中央美院参加了凤山文化会馆展区的高校摄影展。 7.连州国际摄影年展 延续去年资源消耗的思路,今年连州国际摄影年展以“无乐不做”为题,讨论过度消费之下的生活处境以及娱乐主义造成的社会问题。艺术总监段煜婷表示:“连州摄影展的学术目标趋向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我们研究摄影本身,研究它的可能性和未来;另一方面我们希望通过摄影这样一个媒介来探索当下世界的问题,介入世界的发展、紧跟时代的脉搏。”[14]今年的展览评委由毛卫东、段煜婷、Ute Noll、Lucy Soutter、Pascal Beausse担任。[15]美国摄影师德比·康尔沃的作品《欢迎来到美国兵营》摘得年度大奖“刺点摄影奖”桂冠,评委会大奖由王宁德作品《无名》获得,李政德《新国人》、张晓武《追欢作乐》、欧阳世忠《新地带——土豪系列》进入最终入选名单。
8.摄影书展 摄影在国内获得重视,摄影书展也随其生根发芽。摄影书展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为大众出版品,由正规的出版社出版,发行量大;第二类为独立出版品,为摄影师手工制作的作品集。大众摄影出版品常见于大型的摄影博览会,例如平遥国际摄影节、北京国际摄影周等活动。在国际独立摄影书出版潮流的影响下,不少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家开始选择“手工书结合独立出版和自出版”的形式来展示作品,通过制作手工书,对作品进行再次创作。[16]摄影手工书展通常有两种操作模式,第一种为“征选”制,作品经评选后再作展示,参赛者多为独立摄影师,例如第八届卡塞尔摄影书节北京特别展,展品分为2016卡塞尔摄影书节样书奖作品、专家遴选出的2015—2016年最佳摄影书奖的入围作品,以及由设计师SYB设计的全部摄影书。今年的摄影样书奖,首奖由陈哲《蜜蜂和可承受的》获得,第二名和第三名分别颁给了日本摄影师冈本宽志(Hiroshi Okamoto)的《招聘》和中国摄影师张立洁的《半夜琵(luàn)琶(tán)》。第二种为“集中式”展览,参展群体多为小规模的独立摄影机构,例如2016香港摄影书展(HK Photobook Fair 2016)聚焦独立出版,吸引海内外独立影像机构参展,像日本的Zen Photo Gallery、Utakatado Publishing、T&M Projects,台湾的瀑布(waterfall)设计工作室,香港的光影作坊、无像影像工作室等。由梦厂(dreamer factory)与上海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联合主办的2016年abC艺术书展(art book in china)邀请了假杂志、图虫网、香蕉鱼书店、wild things独立漫画社、参学社、书名号等独立出版媒体和自由出版人,共展出360种[17]摄影书,成为继三影堂书展后国内最大的摄影书展。abC艺术书展策展风格较三影堂更为自由、轻松,像图虫网旗下的摄影书展邀请梁宗鎏、黎晓亮、武琼、陈海舒、陈琳冰、刘影等27位摄影师参与展出,作品内容多为个人影像记录,例如陈琳冰的《2013 | 1991》分别纪录了家庭影像的变化与照片中对象的一致性,刘影《与他们在一起的九天九夜》记录了年迈的祖父祖母的生活状态。
9.“空境——与摄影无关”摄影联展 由王川担任策展人、余丁担任学术主持的“空境——与摄影无关”联展邀集了陆亮、迟鹏、冯梦波、计洲、康剑飞、渠岩、石煜、王庆松、彦风参与展出。展览从学术角度出发,表面上刻意回避摄影,实际上开拓了一种新的观看方式,打破了人们对摄影的既定认知。策展人王川表示,“空镜”是一个与摄影紧密相关的展览,这种关联串起作品、艺术家、学术观点和现场。借着除去传统样式,摄影的影响、图像的延伸以及其他艺术形式可以变得更清晰、强烈。当摄影不再是只做它自己时,我们看到的不是它的终结而是相反。[18] (二)摄影新作 蒋志、刘张铂泷、杨福东、史国威、鸟头、蒋鹏奕、任航、海波都在今年推出新作,主题各异,但都少不了对新媒体的尝试与思考。蒋志是今年最活跃的艺术家,作品分别在泰康空间、OCAT深圳馆、魔金石空间展出,个展“一切”、“注定”和与陈晓云的联展“滥情”里的作品形式涵盖绘画、摄影、录像、雕塑及装置。刘张铂泷在泰康空间展出新作《实验室》和《痕迹》系列作品,讲述了艺术家既是研究者、观察者,也是创造者的双重身份,以及作为科学家的自己和作为艺术家的自己。杨福东结合古典神话和徐悲鸿的画作精神,创作了一部时长46分钟的黑白视频《愚公移山》。史国威新展“过四姑娘山”尝试打破绘画和摄影的界限,以C-print手工上色照片寻找“自然景观”和“现有图像”的关系。鸟头新展“欢迎再次来到鸟头的世界”延续鸟头对中国传统漆艺和装裱技术的情结,并添入了其他与摄影作品相映成趣的构想。历时三年,蒋鹏奕个展“给予”展出了《给予》和《自迹》两个系列的作品,作者有意在作品中将自己的想法降到最低。《自迹》系列突出负片上的折痕,并将身体动作隐藏在痕迹背后。[19]任航的“每月出版计划”今年受到极大的关注,以月份分类的作品计划从《一月》到《十二月》,拍摄了身边友人的状态:《一月》是冬天的房间女孩,《二月》是家乡和同学,《三月》是香港和纽约,《四月》是我的迪斯科派对,《五月》是黄家奇在巴黎,《六月》是大海,《七月》是我的脚男孩,《八月》是东京的夏天,《九月》是男孩的高潮,《十月》是菩萨街,《十一月》是个秘密。德国TASCHEN出版社也为任航推出了他的同名新作《REN HANG》,收录大量的人像作品,计划在2017年1月出版。 三、摄影批评与出版 本节优先记录2016年受到关注的摄影出版物和批评文集。从国内摄影出版龙头中国国摄影出版社、浙江摄影出版社、中国民族摄影出版社的出版品配比来看,虽然旅游、器材、摄影生活的内容在今年仍占大宗,但当代摄影出版数量和质量已比去年有了提升。
(一)批评文集 今年出现不少总结性作品,不管是个人出版还是期刊杂志,都出现了以历史为主线的研究观察著述,摄影理论方面仍以译文为主。 以中国摄影史为定位的《中国照相馆史》出版后佳评如潮,不仅收录了大量的原版照片,对照相馆的描述也极为详尽,作者仝冰雪从照相馆入手,分析摄影行业如何在中国深根发芽,描述社会从陌生到接受的转变历程。艺术史学者巫鸿于9月出版的《Zooming In: Histories of Photography in China》从1860年谈起,内容围绕“影像里的中国历史是如何被呈现的”这一问题展开,剖析人像摄影、新闻摄影、建筑摄影背后的多重社会意义。它以西方视角为起点,回溯摄影进入中国的原始形态,例如Milton Miller、鸦片战争,接着讨论摄影介入历史时的非客观性,最后回到当代摄影的自我辩证上,并以荣荣、缪小春、刘铮、莫毅的作品为例。《看与被看——中国摄影》集结了学者杨小彦对影像视觉多年的观察与研究,使用“观看控制”与“视觉秩序”这两个关键词来描述近百年发生在中国的视觉文化。海杰的《屏幕生存,2000年以来中国当代摄影切面》兼顾摄影史、摄影观的讨论,以艺术创作中的问题意识为主要切入口,从现实排演、权利审读、新伤痕、身份重构、都市游击等十个方面对2000年以来中国摄影的发展历程进行点评。文集方面,《视线之下》为评论家王晓松近年来的文字精选集,收录了作者对摄影从业者的访谈,话题发散,直观地记录了国内摄影圈的现况。《摄影美学7问》是摄影师阮义忠花了近一年的时间走访陈传兴、汉堡德、黄春明所完成的7篇摄影美学的思辨。刘铮编写的《中国当代摄影图录》集中呈现当代摄影的创作样态,收录了孙略、李志国、张兰坡、颜长江、刘晓芳、史国威、李止、郑知渊、陈灿荣、卢北峰、许培武、范顺赞、线云强等人的作品。理论方面,由毛卫东翻译、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出版的“影像文丛”系列今年推出了《黑白摄影的理论:黑白摄影在中国》、《热切的渴望:摄影概念的诞生》、《如何判断摄影作品的真实性》、《为什么是艺术摄影?》四部著作,关注了当代摄影的各项话题。 (二)网络评论 网页、微博、公众号成为发表意见的平台,带动了评论群体的多元化发展,瑞象馆、图虫网、蝴蝶论坛等关注当代摄影艺术的机构成为大众理解摄影美学的重要窗口。 瑞象馆已成为目前当代摄影圈重要的舆论机构,它秉持一贯严谨的学术态度,发表了数篇有关日本、英国的摄影理论的译文和批评家论点,包括何伊宁、林路、王瑞、张世伦等人。与此同时,瑞象馆也将话题带入线下活动,举办“现实问题”纪实摄影讲座和“我与我”、“朱浩:就像电影一样”展览活动。作为对影像创作多元化的趋势的回应,瑞象馆提出了创作媒介多元化所造成的问题。执行馆长施瀚涛表示:“每年我们会看到许多美院、高校的摄影专业毕业生的展览,在目前的摄影教育的状况下,这些年轻人的作品大多数很难看,抱歉只能用这两个字了。尽管他们借用了很多流行的手法和视角,但是其表现及背后的思考却非常单调和浅陋,很样式化。创作阐述也大多是陈词滥调,暴露出他们缺乏思考的习惯。”[20]除了瑞象馆,图虫网旗下的独立摄影平台“摄影书房”实时记录了各大摄影活动、摄影访谈,并举办摄影书征集活动推广摄影作品,共选出27件作品参与abC摄影书展。2015年成立的蝴蝶论坛借着在线访谈的方式介绍不同的摄影群体,涵盖了摄影师、摄影编辑、艺术家和策展人,例如余筱、刘思麟、李洁军、宋洋等人。截至2016年底,已完成181篇内容分享,对于文字和影音皆有系统性的整理。
(三)摄影杂志与摄影集 假杂志今年表现亮眼,出品的《对一条河流的命名》(程新皓作品集)获得“光圈”巴黎摄影博览会“第一本摄影书奖”提名,《蜜蜂和可承受的》(陈哲)获得2016卡塞尔摄影书节“最佳摄影书”大奖。假杂志也在宁波设立摄影图书馆,以非营利的方式对公众开放,还在今年6月出版了同名杂志《假杂志》第0期(试刊号),以“不可及”为主题,邀请了摄影师张文心、朱岚清、张之洲、塔可、刘张铂泷等进行写作与访谈,改变由研究者来提问的对话方式。面对快速流动的社会,台湾独立摄影杂志《摄影之声》开始反思、总结,着重对家庭系谱、摄影书的讨论,第十七期介绍张干琦的《时差》(Jet Lag)摄影计划,王劲松作品《标准家庭》,浅田政治、濑户正人、石内都的作品;第十八期针对台湾摄影出版品的视觉、创作、设计、历史乃至出版市场的向度进行剖析与评述对话。聚焦当代摄影的Same Paper除了介绍国外摄影新锐,也借着“交友N计划”发表青年摄影师(以亚洲居多)的作品,自家出版的第一本精装书《Wrestling》收录了美国摄影师Ben Mc Nutt的作品,作者用摄影呈现三种时期的拍摄状态,解释肢体与欲望的关系。Same Paper特别在6月策划了“Queer zines”展览,展示和queer有关的小群体兴趣和生活方式。由林舒、朱墨、刘垣共同创立的摄影杂志《ALTERTRUE》推出了第一本摄影杂志《ALTERTRUE创刊号——荒野》,探索逃离城市的影像。由摄影师倪梁组织的无像工作室也在今年发布了新书《无像4》。 个人作品集方面,配合2017年2月欧洲摄影博物馆举办的“高波:谨献”展,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与雅昌艺术图书为艺术家高波出版了《高波》(1—4卷),并于巴黎国际摄影博览会(Paris Photo)首发。《高波》完整呈现了艺术家近30年来的视觉作品,1—3卷为个人作品集,第4卷收录了欧洲摄影博物馆馆长让—吕克·蒙特罗索先生与高波的对谈以及彼得·内斯特鲁克、阿兰·福莱歇等欧洲评论家、艺术家、研究学者的评论文章。台湾摄影师沈昭良继《STAGE》(2011)、《SINGERS & STAGES》(2013)之后发表新作《台湾综艺团》,收录2005—2016年间于全台各地庙会庆典与婚丧仪式拍摄纪录的综艺团,书写综艺团与台湾民间仪典文化盘结缠绕的社会现象。姚瑞中延续公共设施影像调查计划,发布摄影作品《海市蜃楼5》,揭露政治权力下被搁置的公共空间,以摄影“有图有真相”的纪录性,形成检视地方单位施政结果的监督力量。周向阳的《西塘》结合蓝晒工艺与西塘风景,呈现古镇的文化风貌,获得2016中国摄影图书榜年度手工书。周仰《漫长的告别》(fading)以患有阿兹海默症的外婆为对象,描述外婆失忆的过程和状态,得到摄影图书榜年度资助摄影图书的肯定。方阳作品《文拉法辛》题名源自抗忧郁症的药物,作者把摄影视为一种自我疗愈的过程,用日记式的手法拍摄了大量的自然景物,借着图像重新建立个人与世界的关联。 四、摄影机构 本节优先记录2016年受到关注的摄影机构与其发展状态。中国摄影机构主要分为三类,即评论、出版机构,展览机构和拍卖机构,三者关系日渐紧密,例如以摄影评论为主的瑞象馆开始发展展览项目,以出版为主的假杂志设立图书馆,展示、交流摄影作品,三影堂着手开发课程,通过教育将展览、评论资源进行整并。关于评论、出版机构和展览机构,第二、第三节已有提及,本节仅作补充,并着重描述影像销售机构。
(一)展览机构 三影堂今年表现格外突出,世界摄影组织表示荣荣&映里为亚洲的摄影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两人获颁2016索尼世界摄影杰出贡献奖。展览部分,今年举办了“时代映像——1960年以来的英国摄影”群展、“幅起幅落”[21]、“身形剧本”[22]、“龙安志:寻找香格里拉|新世纪探险”特展、朱岚清&苏杰浩双展等大型摄影展。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三影堂力推教育计划,将当代艺术的摄影群体引入影像教育,针对不同族群开设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摄影教育课程,分为先锋课程、名师课程、海外课程与现代暗房。先锋课程讲授最前沿的摄影理论和技术,例如评论家海杰开设的“今日中国当代摄影阅读写作的诸多方法”、郭杰森开设的“泛太克颜色管理”;名师课程着重于摄影名家的经验分享;海外课程邀请了国外摄影名家开设工作坊,像尚·可路德·默山开设的“铂钯印相”、日本摄影师町口觉开设的“摄影书的制作方法”等;现代暗房课程则通过暗房知识的讲解提高人对摄影艺术的理解。成都影像中心今年的策展围绕着经典作品和当代影像展开。1月,它获得美国露西基金会旗下的IPA国际摄影奖奖(IPA China)授权,举办“大师的视野”露西奖大师作品&IPA国际摄影奖展览,展出李振盛、史蒂夫•麦柯瑞(Steve McCurry)、雷扎(Reza)、埃里•里德(Eli Reed)、萨拉•特里(Sara Terry)、约翰•怀特(John H. White)6位“露西奖”摄影大师的代表作以及80多幅从2014年至2015年IPA国际摄影奖入围的影像创作。另一档展览“未被删除”三人摄影联展展出摄影师肖波、毛继军、李奕的影像作品,在“删”与“被删”的命题下,讨论照片与个人之间的存在关系。IMOLA“瞬”摄影双年展的策展目的是建立一个摄影师、设计师的交流平台,促进彼此间的理解。 画廊方面,国内影像画廊多集中在北京、上海,次为深圳、杭州等地,所举办展览在内容上可分为回顾展、个展、联展、海外名家展等,主题分散。在北京,由映画廊、鲍坤共同策划的“四月前后——1976至1986”大型摄影文献展成为今年摄影展中重要的一笔,展出200多幅“四月影会”第一、二、三回展览的照片和第一届(1985)、第二届(1986)“现代摄影沙龙”(“四月影会”的后续组织)的作品,参与艺术家达100多人[23],是继1986年“十年一瞬间”文献展后最重要的摄影文献展。致力于经典影像推广的泰吉轩画廊2016年共推出了五个展览,分别为“彼岸”罗曼·罗尼克影作品展、“爱X挣扎”荒木经惟影作品展、“消逝·时光”威廉·埃格斯顿摄影作品展、“胴影”吕西安•克莱格摄影作品展、“变型”曼·雷摄影作品展暨泰吉轩画廊六周年展。See+画廊今年侧重于外国摄影大师的作品介绍,举办“阿诺·拉菲尔·闵奇恩”、日本摄影大师作品展、“瞬间的慰藉”联展。星空间则推出“虚线——韩磊&孙彦初的影像作品”,并由海杰担任展览策划。在上海,ARK Gallery推出两档摄影展,分别为“天上来”张小迪摄影及影像作品展和“欲望与需求”。“天上来”展出艺术家《观水》影像系列及《风入松》、《只争朝夕》、《逝者如斯夫》三部影像作品。“欲望与需求”呈现来自台湾/新加坡的艺术家张时熏创作的《The Movingly Minute Scale of A Restricted Life》和《Unconsciousness: Consciousness》,以及来自马来西亚/新加坡的艺术家赵峰和经济学家林惠义共同创作的《Equivalence》和《Poverty Line》。M97画廊推出已故摄影师何藩个展“人生的舞台”,展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香港街景。深圳大学美术馆于9月份举办“马格南手稿——摄影经典的诞生”,展出马克·吕布、伯特·格林、罗伯特·卡帕、菲利普·哈尔斯曼等经典的名家作品。杭州的山朗艺术空间就国外摄影师和在地摄影家展开讨论,推出“意大利摄影师Alberto Lotito的欧洲摄影日志”、“地球正背——美国新英格兰地区摄影师6人展”、“杭州城第一位个体户——干静”、“自恋——文革中的修行者王秋杭”、“激活”王秋杭个人摄影作品展六组展览。 (二)影像销售机构 能作为商品销售的影像内容分四种:历史老照片(拍摄于1949年以前)、大师名作、当代影像和体验式摄影。历史老照片和大师名作的收藏群体多为博物馆和基金会,个人购买仅占20%—25%。[24]以华辰影像为例,今年拍品以具有历史价值的戏曲照片为主,其次为名家名作,如郎静山的《春树奇峰》和《鸣鸟幽情》及《喜上眉梢》、天津鼎章照相馆的黎元洪签名照等,当代摄影作为拍品的比例很小。整体而言,影像拍卖未来有很大的上升空间,2015年的秋拍较春拍增幅超过了40%,成交率提升了18%,说明摄影收藏的下一波上升行情正在到来。[25]当代影像的销售则在专司影像展览的机构中完成,销售模式更接近画廊。以百年印象摄影画廊为例,其经营方法是先从展览开始,摄影艺术家逐步累积经历,待作品质量提升,再开始进行推广和销售。百年印象摄影画廊目前已累积了福春、李楠、姚璐、黄庆军等21位影像艺术家的作品。体验式摄影是近期兴起的影像销售模式,这和摄影在国内的发展偏好有关。数码摄影普及后,不少人开始回溯传统摄影工艺,向往老照片的复古情怀,以暗房、古法为取向的照相馆获得市场肯定。虽然这种拍摄方法时间长,成片工序繁复,照片数量也远不及数码摄影,但被摄者(消费者)却可在拍照的过程中获得历史体验,感受老照片稀有、怀旧的历史情境,典型的例子是如故照相馆和白夜照相馆。 五、结语 纵观今年摄影的发展,在各方面都有显著提升。顺着开篇中国摄影“追本溯源,求新求变”的发展脉络,不难发现,摄影观念和实践都有极大的进步,创作、展览、出版、评论群体间的联结也更紧密,为影像的独立性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唯影像理论相对滞后,影像批评的群体和能量还没聚集起来,多散落在摄影活动和各种网络媒体中,讨论话题虽然多面,却不免过于发散,未能对同一议题进行深度剖析。如此来说,今年的“原作之争”并非坏事,至少为批评界提供了可聚焦的讨论点。 参考文献
[1]曾璜:《摄影收藏:值得关注的艺术品市场洼地》,《中国文化报》2016年2月6日,第8版。 [2]李建:《当代数字文化语境下的摄影印相工艺研究》,《戏剧之家》2016年第7期,285页;孙京涛:《摄影收藏:学术的原则与误区》,《中国摄影报》2016年6月24日,第16版。 [3]王瑞:《摄影原作那些事儿——从徐祎先生之所批谈起(上)》,《中国摄影家》2106年第8期,48—57页。 [4]徐祎:《灵光之下的暗角——回应王瑞先生〈摄影原作那些事儿〉》,《中国摄影家》2016年第11期,99—101页。 [5]通过社交网络方式获得,或在此传播的影像,称之为“社交摄影”(Social Network Photography)。这个界定包括使用社交网络生产出来的照片,及上传到社交网络上分享的照片;同时涵盖了大众摄影(Domestic Photography)、专业摄影,乃至当代艺术的范畴。详见杨莉莉:《社交摄影:一个新物种的进化姿态》,《艺术当代》2016年第7期总第126期,52—55页。 [6]朱文琪:《林博彦和黄承聪摘得三影堂摄影奖,年轻一代正在孕育“无量”未来》,http://www.tanchinese.com/exhibitions/16666/,2016年4月10日。 [7]《影像是一个非常普及的、开放的、现代的全球媒介》,《艺术当代》2016年第7期总第126期,46—47页。 [8]《高山获二〇一六新锐摄影奖年度摄影师大奖》,http://ww.xitek.com/xinruiAwards2016/xiaoxi/201701/09-213936.html,2017年1月9日。 [9]《她在互联网时代“表演”:刘思麟摘得集美·阿尔勒发现奖》,https://www.artnetnews.cn/art-world/tazaihulianwangshidaizhongbiaoyanliusilinzhaidejimeiaerlefaxianjiang-49661,2016年11月28日。 [10]李晶晶:《洞见摄影媒介多样性蓄力本土收藏》,《中国摄影报》2016年9月13日,第1版。 [11]朱绍杰:《在“厦门·阿尔勒国际摄影季”“观测”当代摄影艺术》,http://news.artintern.net/html.php?id=69261,2016年11月23日。 [12]《北京国际摄影周2016将于10月15日开幕》,http://news.sina.com.cn/gov/2016-10-11/doc-ifxwrhpm2918785.shtml,2016年10月11日。 [13]吴仁凯:《WFD专访——2016台北国际摄影艺术交流展主题定调为:对话(Dialogue)》,http://solomo.xinmedia.com/photo/58478-WFD,2015年12月24日, [14]段煜婷:《连州人会因摄影年展而自豪》,《Hi艺术》2016年11月,70—71页。 [15]Pascal Beausse为法国文化部造型艺术中心(CNAP)摄影收藏主管,Lucy Soutter为威斯敏斯特大学摄影艺术研究生课程主任,Ute Noll为德国UNO ART SPACE影像艺术机构负责人、《Du》杂志终身编辑。 [16]曾璜:《摄影收藏:值得关注的艺术品市场洼地》。 [17]《abC艺术书展2016·上海》,http://sanwen.net/a/dsyifoo.html,2016年10月2日。 [18]《“空境”——与摄影无关》,http://arts.takungpao.com/people/q/2016/0418/3307222.html,2016年4月18。 [19]张朝贝:《蒋鹏奕:将不可见的东西可视化》,2016年10月1日,第36页- 39页 [20]吴蔚:《“刨根问底”瑞象馆:鼓励摄影研究,捕捉时代的文化现象——专访瑞象馆执行馆长施瀚涛》,《艺术当代》2016年第7期总第126期,36—39页。 [21]邀请顾长卫、高伟喆、宋晓飞、王昱、余力为、朱津京、张锡贵、赵晓时、李然、杨述准参展。 [22]集中展示贝尔纳尔·弗孔、细江英公、曼·雷、荒木经惟、森村泰昌、日下部金兵卫、奥诺黛拉·有机、映里、原久路、荣荣、刘铮、张海儿、左小祖咒、庄辉、王宁德、蔡东东、陈哲、任航、李朝晖等19位中外著名摄影艺术家的作品。 [23]《“四月前后——1976至1986”大型摄影文献展》,http://news.artron.net/20160422/n832320.html,2016年4月22日。 [24]《艺术品走向大众化:影像拍卖的文化价值亟待挖掘》,http://collection.sina.com.cn/yxys/2016-08-12/doc-ifxuxnah3271131.shtml,2016年8月12日。 [25]《2016年春拍综述——华辰影像》,http://www.huachenauctions.com/a/zhongwen/huachenxinwen/2016/0425/701.html,2016年4月2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