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

首页  | 机构介绍  | 新闻  | 日志  | 档案  | 文献  | 研究  | 平台共建  | 艺术史项目  | 联系我们  |
专题 | 2019年中国当代艺术主题综述:2019中国当代女性艺术综述
发布人:hanart 发布日期:2020-05-28
1.png


2019年,对女性艺术展览和活动及其语境的探讨也有一些新的发展和变化,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向:第一,性别议题在国内受到广泛的探讨,但常常出现社会对其语义曲解的现象,中国的女性艺术就这一现象从各个角度和方面给予了不同的解答。第二,尽管国内艺术市场长期由男性艺术家占据,但在2019年发生了明显转变,女性艺术的市场形势持续向好,这一现象引起艺术拍卖市场的广泛关注。第三,女性艺术家们正在持续探索如何借用不同的媒介材质作为象征物,指涉社会中矛盾和非矛盾的女性议题。



 01· 

 

     女性艺术是否强调性别身份?女性艺术中的性别问题是相关理论界长期关注的主题,女性艺术之所以能成为艺术的诸语境之一,是因为它不仅仅是单一的女性主义艺术史,还是多种问题的集合,它庞杂的艺术史语境涉及多元与交叉的身份问题,即种族、阶级、家庭、年龄、性取向等问题是如何有助于决定女性艺术家的作品与对女性的再现。

7.jpg

▲ 曹雨:《一切皆被抛向脑后II》(系列:无系列作品),所用材料为艺术家本人的脱落的长发,2018年,图片来源:美术网(https://www.mei-shu.com/exhibition/1989.html)


   2019年对于女性艺术中性别差异的讨论已经十分尖锐。通过今年的女性艺术展览会发现几点问题:首先,女性艺术创作者不一定是女性艺术家,也包括男性艺术家。其次,女性艺术创作不一定以女性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再有,并不是所有对女性的研究都可以称作女性艺术。深入了解多种角度的女性主义艺术史(纷繁复杂的特性导致其牵涉的问题时常处于一种交叉语境)后会发现,虽然女性艺术家现今大多不强调性别身份,但是性别身份的认定却持续地影响着艺术家的创作。


通过对2019年女性艺术家及其展览的采访和调查,不难发现中国的女性艺术家正面临一种困境:不论强调性别身份还是不强调性别身份,两种状态都正各自遭遇难以描述的阻碍。如若强调女性艺术家的身份,难免遭遇质疑,来自社会、家庭各方面的压力,包括女性自身对“自我”主体的塑造,不断地挤压女性敏感脆弱的神经。在外部环境恶劣的前提下,女性艺术家经常会感觉被前后夹击,怀有行动无法自如的束缚感。而当她们站在女性立场去批评男权这一主流社会时,男权社会的维护者又无法接受自身权威被挑战,于是女性艺术很容易被边缘化。这样前后矛盾的现实状况时常造成女性艺术的发展困境。然而,如今有越来越多的女性艺术家在有意抹除自己的“女性”艺术家的身份,因为“女性”这一主体既是一个生理层面的身份,又是一个既定文化的限制。很多情况下,她们的性别和作品其实并没有必要的联系,但是她们往往被绑定于“女性艺术家”和“女性艺术”这一界限之内,难免有失公允。如果艺术家时常回避自身女性艺术家的身份,尽管她们的作品走在时代的前沿,但是女性艺术本身的困境仍旧被悬置在这里,无法解决,这也不免有逃避的嫌疑在里面。事实是,即便女性艺术家们在创作中并不刻意强调自身的女性身份,但当她们的作品被放入不同的文化语境被观看与解读时,却无法全然避免“女性”这一身份标签。


不同的艺术家和展览对于这一问题给出了不同的答案。西安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工作室在展览“图像游戏”中提出对无性别身份的关注,以人的主体性为基点去展开思考。在《批判性图像:九位中国当代艺术家在伦敦》一文中,林天苗则否认自己是女性主义者,认为它是西方舶来概念。尽管如此,其作品仍引起了中国社会对女性地位持续下滑的关注。艺术家喻红在采访她的《喻红:女性视角在自己的创作中是重要的》一文中指出,性别身份无法回避,女性视角很重要,但是更关注人普遍的生存状态。彭薇在访谈《彭薇:从回避故事到故事新编》中指出自己不规避女性视角和女性身份。艺术家耿雪也认为,女性身份不是标签,而是创作视角。她并不回避自己的女性身份,其作品时常探讨生死、命运、存在和无常的纬度,跳出了既定性别的框定,以包容的态度接受标签的同时追索自己的终极命题。相比之下,向京对两性议题持内在相对矛盾的态度:艺术家一方面希望观者忘记自己的性别身份,另一方面,其作品不断呈现出一种女性意识,时刻敲响反思男权的警钟。其实“打破性别”即暗指性别已经构成主题,打破同时是一种批判的角度、无声的呐喊。赵银鸥个展“精神实在”则以德勒兹的概念“无器官的身体”为语境回答此议题。在采访文章《挑战艺术创作的潜力——对话邢丹文》中,艺术家邢丹文指出她不以女性身份来归类艺术,但是探索女性艺术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有其必要性,因为存在即合理。

8.jpg

▲ 耿雪:《金色之名》,2019年,图片来源:雅昌网(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32613337988634925&wfr=spider&for=pc)


     由此可以看出,如何在保持权利平等的状态下消除“女性”艺术的标签也是一个自我矛盾但又必须面对的过程,这不但需要男性和女性共同反思,也需要保持开放探索的态度去寻找更有效的解决路径。



 02· 


    虽然相比于男性艺术家群体,女性艺术家一直处于市场上的“弱势”,但是随着近年来女性艺术家的努力(尽管很多艺术家无意以女性艺术的标签来定义自己)以及大量反思女性现实和历史遭遇的作品出现,学术研究界的关注点也开始逐渐转移。尤其是2019年,市场对女性艺术的关注程度有所增加,险些淹没在历史洪流中的部分女性艺术家和其艺术作品正在重新被认知。


从外部环境来看,根据Artprice和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AMMA)合作发布的《2019上半年全球艺术市场报告》,今年女性艺术家的拍卖纪录比男性更多样化。根据Artprice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蒂埃里·埃尔曼(Thierry Ehrmann)所述:“幸运的是,投身于二级市场的当前一代——年龄在40岁以下的艺术家们——正在缩小这种性别差距。”在2018年,1978年后出生的排名前5名的艺术家(按照拍卖成交额排名)中有三位是女性。随着这种具有高度象征意义的市场转型,主要的女性代表人物日益受到认可,她们逐渐进入高端艺术市场的神殿,并在拍卖场中取得了傲人的成绩 。《巴塞尔艺术展与瑞银集团环球艺术市场报告》指出,2019年,美国、英国和中国分列全球艺术市场前三位。另外两大调查结果则为艺术品市场放出信号弹,一是女性藏家的支出多于男性藏家,二是线上艺术品市场的份额突飞猛进。其数据成果显示,女性在各层面的工作表现与参与程度皆有所提升,甚至经常起到了关键作用,具体表现为:首先,女性艺术家作品体量与成交额皆有增加;其次,女性藏家展现出惊人的消费能力;再有就是从影响收藏界扩大到到影响艺术市场。


在国内,总体来看,女性艺术家的生存空间近两年呈上升趋势,呈现出明显好转的发展态势。女性艺术的市场比重也呈乐观趋势,女性艺术家作品的竞拍价格正在逐年上升,这种势头在今年的香港巴塞尔艺博会上也得到了印证。同时,女性艺术主题相关展览在中国当代艺术活动中也开始有组织地推进,艺术家、策展人、市场、批评家和相关理论研究者对此正在进行努力。


// 2019年中国当代“艺术版权”综述目录推荐 //




孙嘉、李建群:《专访李建群:女性艺术家的困难本身就是社会现实》
https://mp.weixin.qq.com/s/-knjBIwTlguj8VqeXSyiFg

周洋、佟玉洁:《中国的女性主义艺术与女艺术家》
https://mp.weixin.qq.com/s/Hi5N7F2jxwVrM-5XUYukaw

徐虹:《“撑起半天”还是“解放过了头”?重看九十年代以来的中国女性艺术》
https://mp.weixin.qq.com/s/tVwhS-4KhJFRRgNUWfYF5g

艾蕾尔:《装置领域女艺术家创作现状观察:以林天苗、陶艾民等为例》
https://mp.weixin.qq.com/s/3qafM3sjAK8tgwTiW_yi1A

邱敏:《雕塑领域女艺术家创作现状观察:以施慧、姜杰、耿雪为例》
https://mp.weixin.qq.com/s/dNoG2f_pD2vzIr3wp5EnnA

李笑男:《语言的“共同体”:影像艺术领域女艺术家创作现状观察》
https://mp.weixin.qq.com/s/YkUwcPmCm1qXkZe0kyZnig

王晓玟:《郑淑丽:性欢愉,就是我的抵抗策略》
https://artexpress.artron.net/wapNewsShare/329655

佟玉洁:《性别流动中的艺术社会学意义》
https://mp.weixin.qq.com/s/GZ10QWlJn4IpLul0OIZiEw

吕晓晨、林家如:《林家如:珍妮·莎维尔的价格,未来也会发生在中国艺术家身上》
https://mp.weixin.qq.com/s/8v0u4B9DgoY1nPbMM8caWg

许芳:《从林茨到深圳 科技艺术是如何走过40年的?》
https://mp.weixin.qq.com/s/zAm-wPRyQHFZKSNaP8qgbA

杨简茹:《油画领域女艺术家创作现状观察:以闫平、喻红为例》
https://mp.weixin.qq.com/s/g4a3LNkFG3Gc4RC3of4h7w

邵亦杨:《艺术批评向何处去?》
https://mp.weixin.qq.com/s/0unQi0T7P0rLRGhtILekhw

王小丽:《自性、感性与理性之融汇:水墨领域女艺术家创作现状观察》
https://mp.weixin.qq.com/s/EpJH9Ou0Ac4OyEUGjcjT9w

《市场观察:女性艺术家作品是否会是下一个收藏热点?》
https://mp.weixin.qq.com/s/koAhRp8N-jOp2gVL-8EaEw



(凤凰艺术 独家报道 撰文/曾静媛 责编/姚钰琛)



4.png



如欲订购《中国当代艺术年鉴》,请长按识别下图二维码

17.png 


关注我们

18.png 

①点击正文标题下的蓝色字现代艺术档案CMAA

②复制“MODERN-ART-CMAA”在添加朋友中搜索号码关注

③打开微信手机扫一扫下面的二维码,即可添加关注

 

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与“中国现代艺术档案”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艺术史研究室(https://www.hist.pku.edu.cn/bxjj/245439.htm)目前分三个方向进行艺术史的研究,即中国古代艺术、当代艺术和世界艺术。下挂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编辑中国现代艺术档案和《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北京大学汉画研究所和国际艺术史学会CIHA的秘书处。

 

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作为研究中国传统艺术、中国当代艺术和世界艺术的国家基地,承担着艺术与视觉研究、教学和发展的学术任务,其成员为北京大学特聘的相关领域专家学者。该中心由北京大学教授朱青生负责。

 

北京大学“中国现代艺术档案”是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的一个学术项目,其渊源是1986年在中央美术学院,后迁至北京大学的现代艺术资料汇集工作。“档案”自成立之初,即把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现代艺术文献的收集、整理、编辑工作纳入其学术范围,保存积累了大量文献。“档案”的目的是搜集和记录与中国现代艺术相关的信息和资料,编制《中国当代艺术年鉴》,研究和发表艺术调查报告,介绍和总结中国当代艺术的状况,向国内外学者和机构提供中国当代艺术活动、艺术作品和艺术家的详尽资料。“档案”已初步建成网络数据库,以达到资源共享;同时计划将所有资料存放于北京大学图书馆的专门阅览室,供研究者使用。

 

Center for Visual Studies, Peking University and Chinese Modern Art Archive

Center for Visual Studies Peking University is a national bas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art,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and world art history. It has a group of scholars who, though of different disciplines, all specialize in the cultural and visual studies. The center is under the supervision of Prof. Dr. LaoZhu of Peking University.

Chinese Modern Art Archive (CMAA), one of the research projects of the Center, was founded in 1986 at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then moved to Peking University) and has been devoted to collecting and archiving documents on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work created after the mid-1970s. With the mission of documenting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istic events, CMAA does its research through conducting surveys and publishing the Annual of Contemporary Art of China. The Annual provides information on art events, art works and artists in China for the researchers and institutions both domestic and abroad. CMAA also has an online database, which has been developed into an open resource for researchers.  A special room will also be created for the archives at Peking University's library for public research.

关闭页面

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燕南园64号 邮编:100871 电话:010-62767071 Email:cmaa @ pku.edu.cn

Copy right All CMAA 2016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