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

首页  | 机构介绍  | 新闻  | 日志  | 档案  | 文献  | 研究  | 平台共建  | 艺术史项目  | 联系我们  |
“中国现代艺术档案”精选文献 | 2020年4月27日至2020年5月17日
发布人:hanart 发布日期:2020-06-01

编者按:中国现代艺术档案(CMAA)每周都在收集和阅读以各种形式发表的文献,一年之中,所有收集和阅读的文献经过整理,发表为当年的《中国当代艺术年鉴》的附录。编辑部在日常的文献阅读与整理中,遇有研究相关的重要信息,即归纳主题,提取关键词,并撰写简明的内容提要发表于此,与学界共享。



网络文献

▼ 


张梦冰、王俊杰:《“跨学科艺术团队创作方法” | 访谈计划》,4月17日

【主题词】新媒体

【关键词】跨学科、王俊杰、潮流、数位化时代、集体创作、不同的可能性、台湾、默契、项目管理

【内容提要】本文是就跨学科的艺术创作对王俊杰的采访,主要围绕创作和教学的各个方面展开,特别是集体项目创作的过程。

【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FQgdnGJVV9GL5ArsWHmvQg

 

张梦冰、费俊:《“跨学科艺术团队创作方法” | 访谈计划Ⅱ》,4月30日

【主题词】新媒体

【关键词】跨学科、费俊、标签化的认知、团队协作、通识、创意工作、“新集体主义”精神、扁平式的管理模式、高频互动、自组织、项目自由度、人文角度

【内容提要】本文是就跨学科的艺术创作对费俊的采访,主要围绕创作和教学的各个方面展开,特别是集体项目创作的过程。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M_0FPoISZh4tHiwTcbYIaQ

 

张梦冰、郑路:《“跨学科艺术团队创作方法” | 访谈计划III》,5月5日

【主题词】雕塑

【关键词】跨学科、郑路、雕塑、实验、合理的安排、公共化、自然空间、实验性质、研发性质、流水线、人员的调配、反复探讨、多元差异、技术进步、自我强制

【内容提要】本文是就跨学科的艺术创作对郑路的采访,主要围绕创作和教学的各个方面展开,特别是集体项目创作的过程。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pgXFtzy5fuWyxCcLZ2WN1w

 

霍书婳、张梦冰:《“跨学科艺术团队创作方法” | 访谈计划 Ⅳ》,5月16日

【主题词】新媒体

【关键词】跨学科艺术团队、艺术收藏方、傅丹丹、品牌、teamLab、K11、张梦冰

【内容提要】本文以跨学科艺术团队的创作方法为主题,通过对艺术项目负责人傅丹丹的采访,对艺术与品牌合作、国际化艺术团队、艺术团队执行的过程、跨学科的协作等话题进行了介绍。

【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cXyvcnXbJssNQYwM48ZX2w

 

王惠民:《乡村的远去与归来》,4月21日

【主题词】艺术乡建

【关键词】碧山12、台湾、城市化、宜兰、现代墓园、历史空间、观光旅游、二结庄社区、乡村驻地、原乡、张江老镇、八棵树公园、左靖

【内容提要】本文作者回顾了他在台湾城市化进程期间于宜兰乡村进行的艺术实践以及在大陆各地乡村的工作经历,对中国乡村的特点和城乡关系做出了总结,对《碧山》一书进行了介绍。

【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rR8CEX36EST_bRJIeGliqQ

 

胡炘融:《消失的边界?:美术馆、网络与虚拟展览》,4月27日

【主题词】机构

【关键词】疫情、虚拟展览、国际化展览、丧失的空间、非艺术、话语空间

【内容提要】随着疫情的蔓延,许多艺术机构开始探索线上的新的发展模式。本文分析了这些模式给美术馆自身体制及外部公众带来怎样的影响,探讨了网络展览中存在的问题。

【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G4N6sfZyM_KJs-pBkg85zA

 

梁侨:《刘晓都:“非中心”也许是坪山美术馆最大的优势》,4月27日

【主题词】机构

【关键词】刘晓都、坪山美术馆、共时、边缘劣势转换、文化先行、坪山文化聚落、圈内人、城市事件、面向国际

【内容提要】本文基于坪山美术馆“共时”大展,关注坪山美术馆的发展历程,侧重于馆长职能,发掘坪山美术馆的独特性、当代性与国际性。

【原文链接】

https://news.artron.net/20200427/n1075031.html


陈嘉莹:《身体缺席的艺术:陈嘉莹谈近期的线上艺术展览呈现》,4月27日

【主题词】批评

【关键词】身体缺席、线上艺术展览、疫情、Bank、“纯美”网络群展、数字通信化、香港巴塞尔、策划语境、自我瓦解、链接的要求、网络艺术、互动式作品、常态、体验经济

【内容提要】本文以近期疫情背景下的线上艺术展览为讨论主题,通过种种现实案例,探讨数字通信的未来的可能,提出“身体缺席的艺术”的观点。

【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mTH-ayp8TIuwgW2U0upcuQ

 

《未来怎么办?疫情冲击下的艺术基金会》,4月28日

【主题词】机构

【关键词】疫情、艺术基金会、扩大社会影响力、资助方向明晰、投资文化公益、基金会公信力、瑞士文化圈、影像研究、新世纪、规范化工作机制、吴作人基金会、学术出版、Cc基金会、基础研究项目支持

【内容提要】本文是对疫情期间的艺术基金会管理者的访谈,讨论艺术基金会的扶持项目与工作进程,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1d2TWcEMFq51NxSfoIHhpA


曹恺:《东亚实验媒体源流考古(上、中、下)》

【主题词】影像

【关键词】东亚实验媒体、“映验场”、媒体考古学、日本、韩国、实验影像、录像艺术、李幸俊、小野洋子、白南准、《1/24秒的意义》、金丘林、《银轮》、松本俊夫、台湾、刘呐鸥、《持摄影机的男人》、《剧场》、黄华成、庄灵、邱刚健、张照堂、“台湾切片”、龙思良、韩湘宁、澳门、罗桂炎、刘晚雄、黄肖萍、香港、上海、“录映太奇”、冯美华、鲍蔼伦、黄志辉、毛文羽、早期历史档案、大学生活电影会、何藩、罗卡、吴宇森、石琪、吴承欢、中国实验媒体

【内容提要】“影像”作为媒体艺术的基本样式,已经成为中国当代艺术最主流的表现形态之一,然而模糊的历史进程使得许多词源概念、语言逻辑、资料史实、陈述文体等都缺乏翔实性与可考性。本文简述了日本和韩国的实验影像起源状况,并且探寻了中国大陆以及港、澳、台地区的实验影像历史源头,以达成一次媒体考古学的文本预演。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24885ZIEkTkcYFDf_-xRKA

                  https://mp.weixin.qq.com/s/MOnhSTAFTelr1dDi1h0mXw

                  https://mp.weixin.qq.com/s/9-SSmOVslJarEOLJJHKGmw

 

Gary Zhexi Zhang(文)、张至晟(译):《未来艺术家的三个分身:社会运动家、商界传道者和社交达人》,4月29日

【主题词】批评

【关键词】未来艺术家、分身、社会运动家、商界传道者、社交达人、后病毒世界、西方当代艺术、避难所、自我否定、艺术实践、改变、开拓性计划、艺术家安置小组、犬儒主义、敏捷度、商业弹性、制度现实主义、战略

【内容提要】本文对一系列艺术家、艺术组合和机构在不同时期演变、分身和重组的案例进行了剖析,提出了未来的艺术家将集结社会运动家、商业传道者和社交达人的观点。

【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RTb-ieE64WvW3pxTsrZzsA


李子然、芬雷:《芬雷:当代艺术书写地方志的可能》,4月29日

【主题词】策展

【关键词】芬雷、“岷江计划第二回:山海、神祇与乡愁”、福州在地性文化、艺术驻地项目“方志小说”、空置与闯入、地方经验、交叉与嫁接、原始性、城市记忆

【内容提要】本文为闽江计划第二回“山海、神祇与乡愁”的系列访谈,芬雷以“方志小说”项目为例,关注了艺术驻地中的创作关注点与写作逻辑。

【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oEPqRNi8kRmy0ZCz4bhvFA


续鸿明、杨维民:《杨维民:疫情是暂时的,艺术品行业亟需“升级换代”》,4月30日

【主题词】市场

【关键词】杨维民、疫情、报刊媒体改制、美术向导、学院新方阵、艺术纸媒、艺术市场冲击、老字号艺术机构、线上转型

【内容提要】本文分享杨维民对于艺术媒体、艺术纸媒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优势与劣势的讨论,以及在当下艺术机构的生存与转型需求。

【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KtfgQxf8k0NxcFKRT7p_lg

 

裴刚:《“坎普Camp”风激活了什么 |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转换”论坛(上)》,4月30日

【主题词】批评

【关键词】坎普、当代艺术、变化、可能性、激进语言、前卫性、被撕裂的传统、真相、水墨

【内容提要】本文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转换这一话题展开,探讨“坎普Camp”风、传统的拆开与撕裂、对于真相的关注等问题。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XUhDqPTj0XGWDjQ0wX7VnQ

 

裴刚:《“当代”苗疆鬼师&病毒的复仇 |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转换”论坛(下)》,5月7日

【主题词】批评

【关键词】观察、传统、当代、工作方法、逆向逻辑、极少主义、无性婚姻、精神性的重新植入、李洋、画梦、苗地、鬼师、非洲文化、野性与理性、病毒、镜像、人性、世界格局、复仇

【内容提要】本文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转换这一话题展开,探讨艺术家工作方法、极少主义、苗疆民族文化及病毒对人类影响等问题。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LVDTyWjJ9aQXvluD_yh9YQ


李航:《戒断,应激,文化断层?——从COVID-19期间的艺术机构网络实践谈起》,5月1日

【主题词】机构

【关键词】艺术机构网络实践、疫情、集体戒断症状、数字网络、毕晓普、互联网艺术

【内容提要】本文介绍了新冠危机期间艺术机构们通过数字网络进行线上展览的情况,对网络带来的社会文化转型在艺术机构中的表现进行了解读,对当代艺术如何对数字网络进行有效反应与实践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NDjFsEd98t4MEF9NiPVs-A


悉达多·米特(文)、黄松(译):《疫情之下,如果双年展不是“双年展”……》,5月5日

【主题词】双年展

【关键词】双年展、推迟、稳步前进、威尼斯双年展、横滨三年展、巴西圣保罗双年展、新奥尔良艺术三年展

【内容提要】受到目前疫情影响,世界各地的双年展项目普遍推迟,策展人需要努力维持目前策展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也以此次疫情为契机,反思双年展的既有形式,在作品创作和展出形式上找到新的思路。

【原文链接】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7260922

 

鲁明军:《影像现实:后媒介、虚构与非虚构(上、下)》

【主题词】批评、影像

【关键词】后媒介、虚构与非虚构、影像语言、媒体性、影像、新媒体、内部叙事、模仿现实、创伤记忆、身体

【内容提要】本文透过个体的创伤诉说、“模仿生活”及参与现实三个不同层次,揭示了当代影像艺术实践的多维性和复杂性。作者讨论了作为“后媒介时代”的媒介实践,当代影像艺术是如何在虚构与非虚构、媒介与后媒介及影像与社会之间扮演批判者角色、建构或介入现实,进而体现其独特的媒体属性和社会功能的。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hDSzMgy4CV1ADzgbBGQ_Qw

                  https://mp.weixin.qq.com/s/f8L8dEliuRWMK90_rRr15g


一筑一事、左靖:《专访〈碧山〉杂志主编左靖,聊聊建筑师们的“乡村社会设计”》,5月6日

【主题词】建筑、乡建

【关键词】筑乡计划、中国乡村、乡村建筑资源、建筑师、社会工程、社会设计、朱竞翔、王惠民、黄印武、任翔、集体记忆、内生性建设、社群凝聚力、时间性、刘国沧、梁井宇、乡镇建设、长冈贤明、参与式设计

【内容提要】本文聚焦乡村建筑,从有价值的乡建实践案例出发,共同探讨乡建的意义、如何乡建、谁在乡建和乡建为谁等话题,以建筑的视角观察和思考当代中国乡村的剧变与未来。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gv-ZHmT_SPKSDpbamH4OTw


陈立、王兵:《王兵谈拍摄对象、影像语言和在场性》,5月6日

【主题词】影像

【关键词】王兵、非洲人、拉各斯、边缘群体、镜头语言、电影化地理路程、劳工问题、在场性

【内容提要】本文是王兵针对其纪录片与影像作品、对象、影像语言和在场性展开的讨论。艺术家分享了其作品《场景,第一部分,拉各斯》的创作过程,涉及对于广州非洲籍边缘群体的关注、政治权力与机制、劳工问题等。

【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EMH9qCTnVe68OoRVQq-0Kw


杨欣嘉:《破除对“展览”的迷信和路径依赖》,5月7日

【主题词】批评、策展

【关键词】展览、迷信、路径依赖、线上、互联网、作品推送、虚拟展厅、作品展售、接触方式、排斥性力量、互联网属性、网络艺术实践、社群链接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有关线上展览的一些概念的重新界定,如“线上”、“展”、“虚拟展厅”等,呼吁破除对“展览”的迷信和路径依赖,主张一种更开放的艺术界。

【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7Q8GXAAjCIl-27L6ueIiKg


蔡萌:《回归策展的本体:初论“创作策展”》,5月11日

【主题词】策展

【关键词】回归本体、创作策展、行政策展、超越性、策展人、体制化、荣宅、寓言叙事、空间场域、网红展、发挥主体性

【内容提要】本文以“创作策展”为主题,廓清了“创作策展”的概念和发展历程,结合具体的策展案例分析了策展过程中体现的策展技术,对展览的张力以及策展人的价值做出了评价。

【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KZsW0Vna6TXnnx7pt_12Sg


罗书银:《画廊周北京2020疫情下启动 如何化危机为转机?》,5月11日

【主题词】机构

【关键词】画廊周北京、“塑|像”展、尤洋、何岸、刘韡、沈远、郑国谷、胡向前、童昆鸟、王一妃、798物业、王彦伶、夏季风、葛宇路、钱泓霖、北京公社、蜂巢当代艺术中心、UCCA、“紧急中的沉思”展、当代唐人艺术中心、AES+F 、赵赵、段建伟

【内容提要】本文总结了画廊周北京2020的背景情况和艺术生态,对画廊周北京2020的展览情况和遇到的困难进行了介绍。

【原文链接】

https://news.artron.net/20200511/n1076090.html

 

向勇:《新冠肺炎疫情下艺术品的行业危机与艺术责任》,5月12日

【关键词】新冠疫情、艺术教育、艺术拍卖、社会危机

【内容提要】新冠肺炎疫情对艺术品价值链的创作、画廊、拍卖、展览、收藏和艺术衍生品等领域正在发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本文作者分析了疫情下艺术行业的责任,认为艺术机构从业者应该加强内部“减压”与外部“输血”的应对措施,积极采用新兴技术,培育艺术消费新业态。艺术家要自觉回应重大事件的历史关切,在疫情危机下展现艺术的审美价值和时代的责任担当。

【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6S7Lq_9hlKY0dyXEUYmlIQ

 

张钟萄:《数字时代与公共艺术(一)》,5月14日

【主题词】新媒体、公共

【关键词】数字时代、数字文化、数字技术、工业革命、电脑艺术、数字时空、公共空间、公共领域

【内容提要】本文以数字时代的公共艺术为主题,以数字文化为框架,对数字技术、数字时空以及数字文化框架下的公共艺术进行了探讨。

【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13806GNHGX1BrpprEdRizA


曹恺:《告别录像带时代》,5月15日

【主题词】新媒体、批评

【关键词】录像带、移动图像、当代艺术史、录像艺术、考古、突变论、数字媒体、作为媒介、新媒体艺术

【内容提要】本文以告别录像带时代为引子,探讨录像艺术的定义、历史、界定、与新媒体艺术的关系等问题。

【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kSUvcgN9EuXl2wOvV26ueg

 

阳莯、张文心:《阳莯&张文心:从眼泪到观音》,5月15日

【主题词】女性艺术

【关键词】阳莯、张文心、女性艺术家、疫情、哭泣、情绪高峰、社会主流话语体制、私摄影、荒木经惟、古典、绳缚艺术、双重不对等、环境、女性主义视角、弱者视角、相机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从女性艺术的影像门类出发,以私摄影、荒木经惟等为例,探讨女性在当下面临的性别困境以及艺术可能的表达形式。

【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AFNAL35Cb2T2kP9cVIxmRQ



如欲订购《中国当代艺术年鉴》,请长按识别下图二维码

17.png 


关注我们

18.png 

①点击正文标题下的蓝色字现代艺术档案CMAA

②复制“MODERN-ART-CMAA”在添加朋友中搜索号码关注

③打开微信手机扫一扫下面的二维码,即可添加关注

 

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与“中国现代艺术档案”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艺术史研究室(https://www.hist.pku.edu.cn/bxjj/245439.htm)目前分三个方向进行艺术史的研究,即中国古代艺术、当代艺术和世界艺术。下挂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编辑中国现代艺术档案和《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北京大学汉画研究所和国际艺术史学会CIHA的秘书处。

 

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作为研究中国传统艺术、中国当代艺术和世界艺术的国家基地,承担着艺术与视觉研究、教学和发展的学术任务,其成员为北京大学特聘的相关领域专家学者。该中心由北京大学教授朱青生负责。

 

北京大学“中国现代艺术档案”是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的一个学术项目,其渊源是1986年在中央美术学院,后迁至北京大学的现代艺术资料汇集工作。“档案”自成立之初,即把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现代艺术文献的收集、整理、编辑工作纳入其学术范围,保存积累了大量文献。“档案”的目的是搜集和记录与中国现代艺术相关的信息和资料,编制《中国当代艺术年鉴》,研究和发表艺术调查报告,介绍和总结中国当代艺术的状况,向国内外学者和机构提供中国当代艺术活动、艺术作品和艺术家的详尽资料。“档案”已初步建成网络数据库,以达到资源共享;同时计划将所有资料存放于北京大学图书馆的专门阅览室,供研究者使用。

 

Center for Visual Studies, Peking University and Chinese Modern Art Archive

Center for Visual Studies Peking University is a national bas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art,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and world art history. It has a group of scholars who, though of different disciplines, all specialize in the cultural and visual studies. The center is under the supervision of Prof. Dr. LaoZhu of Peking University.

Chinese Modern Art Archive (CMAA), one of the research projects of the Center, was founded in 1986 at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then moved to Peking University) and has been devoted to collecting and archiving documents on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work created after the mid-1970s. With the mission of documenting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istic events, CMAA does its research through conducting surveys and publishing the Annual of Contemporary Art of China. The Annual provides information on art events, art works and artists in China for the researchers and institutions both domestic and abroad. CMAA also has an online database, which has been developed into an open resource for researchers.  A special room will also be created for the archives at Peking University's library for public research.


关闭页面

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燕南园64号 邮编:100871 电话:010-62767071 Email:cmaa @ pku.edu.cn

Copy right All CMAA 2016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