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人对乡建的认知,与乡建工作者开展的实践存在一定偏差。对乡村建设的丰富性、延展性缺乏了解和包容,对乡村本身的复杂性、多元性更是缺少认识。
提到“乡村建设”,势必有很多人质问“建设者”给乡村、给村民到底“带来了什么”。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个质疑直接指向村民的经济收入。事实上,个人或者民间群体能够给村民带去的直接经济收益可以说是“杯水车薪”,而有限的收益(如果有的话),也极有可能因为利益分配机制的原因,无法公平地惠及大部分村民。
但是,仅凭这一个维度而否认乡村工作的意义,这是有失公允的。我们之所以推出“建筑师在乡村”特辑,也是希望通过建筑师这个群体,去呈现乡村工作的多元面貌——文物保护,民居改造,旅游规划,环境治理,民宿运营,产品开发……
这是一个非常具有活力、时刻处于变动状态、时刻需要处理各种关系的工作,每一个乡村工作者,随着实践的深入,对乡村、对自身工作的认知都在发生变化,也都在调整策略和方法。
· 雨补鲁村陈氏宗祠和文化广场。建筑师:吕品晶,摄影:宋修见,图源宋修见 Q:如何看待这两年如火如荼的“乡村振兴”与“城市更新”现象? A: “乡村振兴”与“城市更新”的热潮,一方面基于政府这几年来强力的政策驱动,另一方面也基于地产行业从增量向存量转变的产业背景。在政策和产业的变化背后,则隐藏着乡村空心化、人口老龄化、人口向大城市聚集等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由于我的专业和工作方向不是政策制定、制度研究或者地产开发,所以无法深入评析这些现象。
回到《碧山:建筑师在乡村》特辑中提到的“社会设计”“参与式设计”的语境,我想强调,我们的乡村和城市都是人群聚居的地方,这其中所遍布着的大大小小的“社区”,都各有所归、各得其法。无论是在乡间还是都市,人与人之间发展出了怎样的社群关系,又创造了怎样的社区文化,最终形成怎样的人居环境,这是比景观上的“更新”和经济上的“振兴”更能吸引我的地方。 · 谢英俊基于轻钢住宅开辟的“开放体系”。图源谢英俊工作室 尤其是这次新冠疫情的到来,以及由此引发的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隔离,更促使我思考,人类究竟应该怎样共同相处,应该发展怎样的社群形态。
旧关系的断裂,也意味着新关系的可能。在目前进行的“自在谷”项目中,我们提出了“新游牧者的安身之所”这样一个理想。在黄山黟县西递村的天然峡谷里,我们希望重建一种社区生活的秩序与图景,它以更加开放和融合的姿态,集合旅行、栖居、创作、研究等形式,强调在地营造的意识。
在未来,我们希望发掘农业与手工业生产的价值遗产,并重塑生产生活与公共文化之间的关系——人们在一个新型的关系空间里相遇和停留,共同营造一种依存于情感价值流动的公共场域。虽然这个项目的发起远在疫情到来之前,在现在看来,建立自在谷社区的初心,具有更加沉甸甸的现实意义。 ·正在施工的自在谷·桐斋。建筑师:梁井宇,图源左靖
如欲订购《中国当代艺术年鉴》,请长按识别下图二维码
关注我们 ①点击正文标题下的蓝色字现代艺术档案CMAA ②复制“MODERN-ART-CMAA”在添加朋友中搜索号码关注 ③打开微信手机扫一扫下面的二维码,即可添加关注 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与“中国现代艺术档案”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艺术史研究室(https://www.hist.pku.edu.cn/bxjj/245439.htm)目前分三个方向进行艺术史的研究,即中国古代艺术、当代艺术和世界艺术。下挂“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编辑”中国现代艺术档案“和《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北京大学汉画研究所和国际艺术史学会CIHA的秘书处。 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作为研究中国传统艺术、中国当代艺术和世界艺术的国家基地,承担着艺术与视觉研究、教学和发展的学术任务,其成员为北京大学特聘的相关领域专家学者。该中心由北京大学教授朱青生负责。 北京大学“中国现代艺术档案”是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的一个学术项目,其渊源是1986年在中央美术学院,后迁至北京大学的现代艺术资料汇集工作。“档案”自成立之初,即把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现代艺术文献的收集、整理、编辑工作纳入其学术范围,保存积累了大量文献。“档案”的目的是搜集和记录与中国现代艺术相关的信息和资料,编制《中国当代艺术年鉴》,研究和发表艺术调查报告,介绍和总结中国当代艺术的状况,向国内外学者和机构提供中国当代艺术活动、艺术作品和艺术家的详尽资料。“档案”已初步建成网络数据库,以达到资源共享;同时计划将所有资料存放于北京大学图书馆的专门阅览室,供研究者使用。 Center for Visual Studies, Peking University and Chinese Modern Art Archive Center for Visual Studies Peking University is a national bas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art,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and world art history. It has a group of scholars who, though of different disciplines, all specialize in the cultural and visual studies. The center is under the supervision of Prof. Dr. LaoZhu of Peking University. Chinese Modern Art Archive (CMAA), one of the research projects of the Center, was founded in 1986 at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then moved to Peking University) and has been devoted to collecting and archiving documents on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work created after the mid-1970s. With the mission of documenting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istic events, CMAA does its research through conducting surveys and publishing the Annual of Contemporary Art of China. The Annual provides information on art events, art works and artists in China for the researchers and institutions both domestic and abroad. CMAA also has an online database, which has been developed into an open resource for researchers. A special room will also be created for the archives at Peking University's library for public research.
|